-
看懂孩子心声,轻松应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必备指南
来源:太原科大心理咨询中心 时间:2023-10-12 10:16:42 -
疫情时代过后,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屡屡发生,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具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功利、家庭养育功能不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认知存在偏差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危机。
在识别和预防心理危机方面,家长要有未雨绸缪的防护意识,学会识别孩子的应激源、应激反应及求助信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加强危机应对教育等。当孩子遭遇心理危机时,家长要加强陪伴和关爱,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帮孩子顺利度过危机,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新冠疫情持续反复,民众的身心受到较大冲击,广大青少年成为社会与家庭情绪的终端群体,各地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屡发生。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及时识别并有效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心灵世界的狂风暴雨心理危机指在面临重大危机事件时,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和方法不足以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因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表现为各类情绪、认知、生理和行为症状,如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严重时会做出自杀或暴力行为。
心理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话题,它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同时还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点
青少年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又面临着学业压力,同时,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容易令个体产生负面情绪,诸多特殊因素叠加起来,使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
易发性青少年年龄较小,社会经验较少,心理发展不健全,在遭遇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此以往,便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一项对中国288354名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的meta分析显示,2010—2020年,我国中学生一年内认真地考虑过自杀的发生率为16.3%。另一项针对153245名中国中学生自杀行为相关报告的meta分析发现,有7.3%的中学生实施过自杀计划,2.7%的中学生自杀未遂。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危机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并不罕见。
发展性危机的发展性指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具有共性的心理危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指出,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对自我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探索,但是由于尚未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面临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
多重性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通常不是单一的心理危机,而是家庭、学业、人际等多重压力交互作用共同导致的心理危机。当遇到某一突发事件时,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心理危机便会爆发,引发自杀、自残、伤人等严重后果。
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家庭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系统、科学、积极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反之,家庭教育的错位、缺位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综观以往研究,发生过心理危机事件的青少年家庭主要有如下五个特点。
家庭教育观念功利目前,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价值倾向,即希望孩子小时候读名校、长大后当白领,要子女出人头地,而不想其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功利的价值观导致了家长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上的短视,体现为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身心健康、重发展特长轻培养素质等。部分家长不尊重孩子,对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缺乏科学认知,在功利的价值观和焦虑心态的驱动下,跟风从众,盲目与他人攀比。
家庭养育功能不全2022年10月,笔者对某一线城市开展了“未成年人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成因及干预对策”调研。在该市2020—2022年未成年人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案例中,情感交流功能较弱家庭占52.1%,抚养功能(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等)较弱家庭占34.8%,经济支持功能较弱家庭占13.1%。这些家庭中,有的家长忙于生计,有的家长或离异或重组家庭,有的家长涉毒或服刑,往往无暇或无力陪伴和教育孩子,致使本应由家长履行的家教功能不足或缺失。
在这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易出现心理疾病、品行障碍等,当无法承受压力时便会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从家长的要求和孩子的接纳度两个方面入手,把养育类型分为四种,即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专制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家长不能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惯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或不闻不问、放任等方式。
父母长期过度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影响子女的焦虑认知和行为方式。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会加剧儿童青少年的情绪症状,增加不良行为。而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心理往往较为脆弱,抗挫力低,弹性差,或任性跋扈。
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甚至引发心理疾病。《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这些孩子一旦遭遇成长中的困境或心感不顺不满时,便容易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及强烈的结束生命的意念。
家庭成员关系紧张2022年4月,笔者曾在四川省范围内以成都市为主要区域开展调研,对13280名家长进行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8.22%的家长认为“家庭成员关系(家长关系、亲子关系等)紧张”日积月累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危机。
在对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的未成年人的家庭调研中发现,73.9%的家庭存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其中56.5%的未成年人在采取极端行为前均与家长发生过较激烈的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
家长认知存在偏差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抑郁症孩子留言:“本人初一党,几个月前检查出抑郁症。告诉家人后,家人并没有多大反应。几个星期前,我一冲动跑上高楼,被救下,那几天家人对我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好。可是那几天后对我又被变本加厉地骂、打,我开始后悔几个星期前为什么没跳下去。”
另一个孩子回复:“同初一,他们总是以为我这个病是青春期正常现象,就是太矫情什么的。我不想去上学,不想和他们沟通,他们就说我逃避问题。我妈认为抑郁症就是不够坚强导致的。心累。”还有个孩子说:“他们连抑郁症这个病都不会承认,说我装病。”
家长因无知、误解、病耻感等,拒绝对孩子进行干预,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使心理危机演变成了过激事件。
青少年心理危机产生的个体因素。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易导致心理危机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生理变化和社会生活变迁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他们的成长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脑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的差异,第二性征的出现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使青少年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变差,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极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产生无望、无助情绪,以致他们应对不当、行为失误,从而引发各种危机。
- 最新文章